作者:智明上师2013年1月26日早上8点30发表
立事不失道德,犹调弦不失官商;天道法四时,人道法五常。《老子》曰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先天地生,可以为天下母,吾不知其名,强字曰道。”道之为物,居家可以事亲,宰国可以治民,独立可以治身。履而行之,充乎天地,废而不用,消而不离。子不解之,何异之有乎!《牟子》第四章可见,牟子所说的“道”,包括世界本源的“道”、“天道”、“人道”、“道德”这四种意思所引《老子》这段话,是讲“道”作为世界本源(或指最高主宰,或指物质性的气)来说,他早于天地而产生;但作为“天道”,它以四时运行为主要规律;作为“人道”,它以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“五常”为主要规则;作为道德,它要求以遵循“天道”和“人道”为社会行动规范。如果人们按照这种“道”的法则为事,就可以“事亲”、“治民”、“治身”。牟子的本意是说,佛道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指导个人道德修养是十分有用的。“五常本是儒家的道的道德主张,牟子把它与道家观点糅合合在一起,者实际是汉初黄老学派的观点。司马谈《论六家要旨》:“阴阳、儒墨、名、法、道德,此务为治者也”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;《淮南子·记论训》说:“白官殊业,而皆务于为治者也”述的佛教的基本教义,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接受佛教的水平。《牟子》所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教原义出入很大。佛教的大、小乘基本教义不外有两个组成部分:一个是对已经出家的人讲的,一个是面对一般信奉者讲的。
2012年7月11日下午15点启笔2012年7月11日下午18点15分完成
评论